-
英媒:新型分子计算机能耗超低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7月1日报道,利用分子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的能耗是传统计算机的万分之一。如果做得更大,这些生物计算机能有效解决通常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的复杂物流问题。
-
给建筑物套上“藻类皮肤”:能发电、会造氧、还能实现碳中和
墨西哥初创公司Greenfluidics研发了一种新型藻类建筑板,不仅设计精美,而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可抽出生物质作为燃料或肥料。
-
美国量子公司联手奔驰,利用量子计算改进电池技术
近日,美国量子公司PsiQuantum与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就量子计算改进电池技术展开合作,并发表了在容错量子计算机上模拟锂离子电池(LiB)中电解质分子的一项新研究, 以实现电池设计上的新突破。
-
新型热机效率堪比蒸汽轮机 有朝一日或能实现全脱碳电网
电是清洁绿色的吗?这得取决于它由什么能源转化而来。因为电是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获得。比如,我们开纯电动汽车,虽然车不产生尾气了,但如果给车充的电能来源于化石能源,还不能说它是完全绿色清洁的。推进电网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这个道理,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让越来越清洁的能源接入电网,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人们实现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途径。
-
第一个磁电晶体管:体积减小75%,全球数字能源预算降低5%
经过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Christian Binek和布法罗大学的Jonathan Bird和Keke He多年的创新,物理学家最近联手制造了第一个磁电晶体管。
-
研究:嗜甲烷细菌有望将强大的温室气体转化为可用的燃料
嗜甲烷细菌(也称甲烷氧化细菌)每年消耗近3000万吨的甲烷,并因其将强大的温室气体转化为可用燃料的自然能力而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然而,研究人员对这一复杂的反应是如何发生的知之甚少,限制了他们利用这一双重优势的能力。通过研究细菌用来催化该反应的酶,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团队现在已经发现了可能驱动该过程的关键结构。
-
中国创新磁悬浮技术!可在列车行驶中实现无线传电,效率达92%
据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称,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在磁悬浮列车悬浮运行时向其无线传输电力。高速原型列车在测试运行期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率。
-
这些技术趋势引领全球新电网
随着电力行业越来越依赖数据来进行高效运行,它也变得更容易受到网络威胁。与几乎所有其他经济部门一样,技术专家正在向电力行业引入更智能的多层安全策略。
-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可持续方法来制造用于燃料电池和化肥的氢气
由Ryuhei nakamaru领导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可持续资源科学中心(CSRS)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从水中生产氢气的可持续和实用的新方法。跟目前的方法不同,这种新方法不需要昂贵或供应短缺的稀有金属。
-
能源成本降低80%:希腊企业改进发光太阳能聚光器
温室很快就会布满太阳能电池板吗?这就是欧洲“窗玻璃能源”太阳能窗户项目所面临的挑战。希腊企业——希腊布里特公司开发了新一代透明面板。过去的太阳能面板通常是不透明的,以捕获发电所需的光子。
-
欧洲取得聚变实验重大突破 “人造太阳”有望成为持续能量来源
最新的好消息来自欧洲。2月9日,总部位于英国的欧洲联合环形(JET)实验室将两种形式的氢挤压在一起,在5秒内产生了59兆焦(相当于11兆瓦功率)的能量,打破了1997年该实验室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提取的能量相当于25年前的两倍多,当时产生的能量为21.7兆焦。
-
化压力为电力?“海洋电池”技术开辟绿色能源新赛道
布利克的“海洋电池”依赖于设置在海底的巨大囊体,它们内部充满了利用风电场的风力泵入的海水。在需要电力时,海洋的压力会海水挤出位于海底的内有水轮机的储能系统——其结果是生成电力。
-
天津:气象科技融入建筑节能“绿色力量”助力低碳建设
发展绿色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建筑绿色化,市气象局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气候变化与建筑节能科学领域,持续研发建筑节能气象服务新技术,走出一条低碳绿色发展的科研服务新道路。
-
哈工大研发成功高效二氧化碳捕捉新技术
赫羴姗:本硕均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以《面向可持续碳捕集的超高 MOF 含量混合基质膜的共生启发原位合成》(Symbiosis-inspired de novo synthesis of ultrahigh MOF growth mixed matrix membranes for sustainable carbon capture)为题发表在 PNAS 上,近年来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已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推高到」创纪录」的水平,从而导致剧烈气候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实施高效碳捕获技术以实现碳中和。
-
中科院王中林推出新催化机制:接触电致催化,降低合成门槛
1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简称,纳米能源所)重大原创成果发布会上,纳米能源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催化机制——接触电致催化。该成果利用材料间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引起的电子转移,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促进化学反应进行。
-
俄学者点赞中国“人造太阳”:是2021年世界科学最显著成就之一
俄罗斯国家研究技术大学“莫斯科钢铁和合金学院”科研实验室“无机纳米材料”主任研究员、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帕维尔·索罗金日前发声指出,在合肥实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已成为2021年世界科学最显著成就之一。
-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 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全面验证了未来聚变发电的等离子体控制技术,推动其从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迈进了一大步。
-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突破氢能技术瓶颈 | 转化率超96%
氢是洁净的能源载体,但氢的安全、高效储运是氢能大规模应用中的技术瓶颈。数据显示,在我国氢能供应的各个环节中,储存和运输占到了总成本的35%~55%。在众多制氢技术中,分布式制氢在储运环节优势明显,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就将分布式制氢技术列为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在最近,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
再次刷新全球纪录 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
1月8日上午9点,潍柴动力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发布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和“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运行情况座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
我国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制砖 | 世界首条生产线已运行
日前,湖南大学和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华新武穴工业园基地联合举办了“世界首条水泥窑尾气吸碳制砖生产线在华新水泥成功运行”的2022卡塔尔世界杯官网发布会。据了解,这是世界首条利用CO2生产混凝土制品的生产线。